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三百九十七章 时机成熟

第三百九十七章 时机成熟(第3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然后还出了一道关于美国对华工侨民的政策题目。

总之也算切了当下的时事,尤其是日俄战争的时间点。

所以能高中者,肯定是要读报纸了解了最近的时事新闻,并且要了解西方历史、政治等。

当然,科举的局限性还是过大,废除已经是板上钉钉,毕竟一点现代学科都没有。

刘春霖邀请道:“今日新科进士们要在孔庙举行集会,帝师要不要来观详一二?”

“帝师大人,恭喜!我听说了,您又拿了瑞典的奖。”刘春霖祝贺道。

李谕也拱手回道:“同喜同喜,阁下高中状元,名扬天下。”

刘春霖笑道:“帝师才是名扬天下,我不过偏居一隅。这几个月我读了关于帝师的报道,又看了许多译述的西学文章,颇感天地之大,我此刻看到了一个井口。所以我今年准备东渡日本留学。”

已经中了状元,按说可以等着做官,不过刘春霖还挺有进取心。

李谕赞道:“状元郎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令人钦佩。”

李谕笑道:“还是算了。”

刘春霖说:“帝师不用担心大家会攻击西学,实际上,据我所知,三甲前几名都有意东渡留学,而您是最懂西学的,并且京师大学堂也派了几名老师参加。”

北京孔庙在雍和宫边上,建设的规格非常高,同时紧挨的还有国子监。

李谕只好答应:“先生上车吧。”

刘春霖说:“我应当学习张謇前辈,不然不就读了死书。”

世人一向嘲讽八股文,但其实到了会试、殿试的级别后,压根不是八股了,要求还是蛮高的,属于集合书法、文学、策论、政治、历史的综合文体。

尤其晚清最后一届科举题目,甚至出了这种题: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就是要你论证日本和埃及两国的变法,日本学西方为何成功了,埃及却导致“国以不振”,为何失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