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541章 科学杂志

第541章 科学杂志(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一直到二战之前,飞机发动机除了一些设计上的不同,比如冷却方式之类,整体可以算作活塞式发动机,与汽车发动机没太大区别,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技术难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诞生了一些优秀发动机,但也只能叫做“飞机发动机”,不能称之为高大上“航空发动机”,它们有本质区别。

再退一步讲,就算李谕搞不出飞机发动机,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

一战时期最好的飞机发动机是美国造的“自由人”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生产数量极为巨大,远超飞机。

以至于后来很多“自由人”发动机被偷偷用到汽艇上,靠着强大的动力,一些搞走私的人可以远远甩开海岸巡逻队的船。

民国这种一穷二白的时期,真正难搞的是规模化产业,比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制造业等,这些无不需要政府巨大支出,同时更要一个稳定的局势。

而这两点又是民国时期完全不能满足的。

反而飞机这种“小众”的高端行业,只要有人有技术就可以搞起来。

当然,大家肯定明白,这属于走捷径,是弯路,不是正道。就像后世的印度,制造业没搞起来,反而一门心思发展在第三产业中都属高端门类的IT产业。

但在民初的时局下,李谕也没什么其他办法,而且搞搞高端产业起码可以提振一下民族信心不是。

至于机翼,作为飞机机身部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承载了飞机大部分气动载荷,目前的形制基本都是双翼机。

其实后世那种单翼机也有人搞出来了,不过双翼机在二十世纪初的飞机结构上有其独到优势——与一个单独的长而大机翼相比,由支撑杆和张线捆绑在一起的两个小机翼组成的盒式坚固结构,在飞行时能提供更大的压力和张力,尤其是大机动飞行时。

所以即便一战时,空战用的战斗机仍然大都是双翼机。

而单翼机则具备明显的气动优势,同时能给飞行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这两点优势人们早就认可。

然而,单翼机的结构还是个问题。因为现在使用的机翼是薄翼,这就导致机翼内部的空间不能满足大量桅杆和其他内置结构的布置要求。

此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这时造个飞机真没后世那么难,更没什么设计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战初期,只需在工厂地面上用粉笔画出一架新飞机的外形,两周之后一架完整的飞机就可以出厂。

而且机身材料也比较简单:使用的是木材。木材这东西哪里都好搞,不依赖冶炼工业。

二十世纪初飞机最重要的两个构件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机翼。

发动机难不倒李谕,毕竟已经注册了一些专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