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铁血帝国 > 第三部 大风 第一百五十六章 葬礼(二)

第三部 大风 第一百五十六章 葬礼(二)(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张志高看来,计划正完美地进行着,德英都一再遭到对方的强烈刺激,两国舆论的走向正在发生变化,黄祸论渐渐失去市场,英国人的报纸现在正流行“德国骗子”这个词,而德国舆论则在抨击“霸道的海盗、文明世界的败类”,英德对抗成为了更令人瞩目的焦点。

那么,接下来,是否就要如亲德派所愿,走上中德联合的道路了呢?

若无法媾和,就非打到底不可了,或同盟国胜利,或协约国胜利,而军方不少大老显然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如何,走同盟国道路的话,还是太冒险了……

“张元老?没事吧。”

张志高能够理解刘平的心情,更能看清波涛涌动的海面下那一股股暗流。

五年来帝国为打破孤立困境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在他脑海里幻灯片般地闪过。

1905年(开宏元年),原英国保护国、同时又是中国名义藩属国的廓尔喀王国发生弑君政变,新王宣布停止向中国进贡,中国借兵给逃亡到西藏的故君王子入廓讨伐,迅速击败新王,一统廓境,导致英华关系迅速恶化。经过一系列艰苦谈判,中英最终签订了《加尔各答协定》,规定双方确保尼泊尔为独立主权国家,双方皆不得在廓驻军,廓尔喀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限制廓尔喀军队规模等。帝国由此在印藏边境获得一个缓冲地带,大大改善了印藏方面的安全状况,并得以放手实施西藏的训政化——将西藏的封建领主体制转变为现代立宪体制。

1909年(开宏五年),中英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一次谈判失败后,得到中国支援的阿富汗在喀布尔之战中击败英军,同时又宣布将在外交上实行永久中立政策,不与任何一国结成军事同盟。次年初,中英签订了内容与《加尔各答协定》相似的《卡拉奇协定》,阿富汗成为中英之间双向的缓冲地带。

至此,除双方默认暂时维持现状的香港问题外,中英之间的现实矛盾已基本解决,应该说,这中间是各有所得——英方实际上是在贯彻自布尔战争后的全球战略收缩大策,中方则由此大大改善了西部边疆的战略态势,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被动形势。

在亲王殿下面前发呆未免太失礼了,张志高抱歉地低低头。

“我没事,殿下请继续。”

更重要的是,鱼儿连连上钩,在反黄祸大旗下集结的“欧洲新十字军联盟”眼看即将土崩瓦解。

1908年(开宏四年)6月,印度孟买大罢工演变为席卷印度西部、北部的大起义,帝国秘密实施“孔雀明王”行动,向起义军输入德制武器,并用计令一名驻印德国外交官陷入此事,结果该外交官于当年年底被驱逐出境,并造成了英德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官驱逐战与口水大战。

1908年6月,波斯国王穆罕默德*阿里利用人民对税收不满,依靠俄**官训练的哥萨克旅发动反革命政变,废除宪法,解散国会,颁布军管法令,遭到革命派的反击,被废黜。中国随即辗转向革命政府提供了军事物资和顾问,德国遂以反黄祸为名,向英国提议组成英德俄“三皇联军”,共同讨伐波斯革命政府,遭到英国方面断然拒绝,并以此指责德国“具有无穷野心”、“企图用欺骗手段蚕食和瓦解不列颠的世界帝国”,还一度禁止德**舰通过苏伊士运河和进出波斯湾。德皇为此多次在公共场合破口大骂英国“被肮脏的私欲蒙住了双眼”、“没有文明世界的基本责任感”,“无法担负欧洲与白种人的使命”。

1908年8月,德意联军悍然入侵得到中国大力援助的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意军一开始遭到埃军主力重点打击,损失惨重,英法在关键时刻加入战局,于德兰达瓦战役中击溃了埃军最后的主力。而未遇埃军主力的德军却在其他参战国之前顺利攻入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并抢占了埃塞六成以上国土,引起同伙的严重不满,各方几乎兵戎相见,欧战一触即发。谈判进行了整整半年,其间英国一度威胁要派海军封锁德属索马里海岸,德国最终做出了让步,同意亚的斯亚贝巴由四国共管,并将其在埃塞全部占领地的三成(也就是埃塞全部国土的18%)交由英法意重新瓜分。德国国内的激进分子以此为题,叫嚣要建立足以抗衡英国海军的强大舰队,以使“这种屈辱永远不再重现”。

为德国准备的最后一个钓饵在土耳其。1908年7月,马其顿地区雷士纳的土耳其军官,青年土耳其党人尼亚齐首揭义旗,7月23日占领萨洛尼卡,苏丹哈米德二世被迫发出诏书,立即恢复宪法,短期内举行全国大选。大选后,青年土耳其党组织了新政府,得到中国的大力扶助,除军事物资和顾问的援助外,还得以凭优惠价向中国订购了两艘战列舰。面对土耳其新政府的亲华倾向,德皇已经不止一次在他的“十字军演说”中发出了威胁,这一次,他会不会放聪明些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