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凤穿残汉 > 第一百三十三节 闲坐对弈

第一百三十三节 闲坐对弈(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顺应人心?”荀彧不置可否地抬头问道。

迎着荀彧质疑的目光,郭嘉朗声答道,“孟子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齐侯顺应人心,倡议‘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方可得天下诸侯相应。天子迁都,事关社稷,余等又岂能不顺应人心?

耳听郭嘉将话说到这份上,荀彧心知自己今晚想要说服前这位齐营谋主怕是不易。联想到昔年他与郭嘉意气相投,秉烛夜谈的景象,荀彧的心中不由泛起了一阵酸涩。难道余真老矣?公达、长文皆心向分封,便是奉孝亦以辅佐蔡氏为荣。

荀彧虽怅然若失,却并不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他又试探着问道,“奉孝欲辅佐蔡氏为齐桓乎?”

“非也。”郭嘉兀自摇起了头。

故而在荀彧看来曹操送女入宫,诛杀董妃的种种举动不过是在重复霍光的老路。只要曹操不学王莽篡汉自立那便无伤大雅。毕竟霍光虽为权臣却终其一生殚精竭虑辅佐昭、宣二帝实现昭宣中兴。

想到这里荀彧当即理直气壮地替曹操辩白道,“曹公虽**成事。然其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匡国家,安社稷,终不下伊霍也。”

郭嘉见荀彧将曹操拟作霍光、伊尹,当即剑眉一挑针锋相对地反问道,“曹公为伊霍,曹氏子弟亦如博陆侯乎?”

博陆侯乃霍光之子霍禹的封号。霍禹仗着其父霍光的权势与其诸昆弟诸侄为朝官、给事中。亲党连体,根植于朝廷。结果霍光一死。汉宣帝立即就着手剪除朝中霍氏羽翼。他先是将霍禹任命为右将军,后又将其迁任大司马,无印绶,削去兵权。霍氏的其他兄弟亲党也随之逐渐调任外官,日见削黜。不肯坐以待毙的霍禹遂伙同非霍云、霍山阴谋反叛,结果事发被抓,腰斩于市。

郭嘉以霍禹为例无疑是在告诫荀彧,曹操不篡汉并不代表曹操的子孙也不会篡汉。但荀彧显然并不领情,但见他抱拳肃然道,“昂公子忠厚贤良,绝非霍禹之流!”

荀彧先是一愣,跟着转念一想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由于蔡吉自青州起家又受封齐侯,外界总习惯于将她比拟为春秋霸主齐桓公。但齐桓公最终饿死于内乱,姜齐后来也被田齐所取代。以齐桓公自居实在是有些不祥。于是荀彧又例举另一位春秋霸主,“秦穆乎?”

“昂公子非霍禹之流,谯沛武人,汝颍世家,亦非霍云、霍山乎?世事如棋,乾坤莫测,文若岂可刻舟求剑?”郭嘉不依不饶地追问道。说到底如今的汉室与昭宣中兴时代的汉室根本无法比拟,由谯沛武人和汝颍世家辅佐的曹家势力也远胜于当年的霍家。这种情况下用霍光的经历来硬套曹操的未来无异于刻舟求剑。

荀彧身怀王佐之才,又岂会不明白个中道理。然则引导曹操效仿霍光辅佐汉室,是荀彧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正如诸葛亮认准了刘备是当世光武,荀彧则认准了曹操是当世的霍光、伊尹。只可惜丰满的理想往往伴随着骨干的现实。不管曹操是否存有篡汉之心,他身边的文武亲信俨然已有自立之志。而汝颍世家的背叛更是令荀彧深感愤恨与无奈。现如今荀彧也知反对分封已无可能,可他还是希望能通过郭嘉来说服蔡吉,好将汉帝留在曹操的势力范围内。

于是在沉默了半晌之后,荀彧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放缓语气说道,“余自知天子亲政,诸侯分封,已是成定论。然关中残破,荆扬闭塞,岂如许都据原适中之地,土田沃衍,百信殷阜。不若便由曹公迁出许都,另择邺城为幕府,亦可免除齐侯后顾之忧。”

不得不承认荀彧虽在迁都分封的问题上被蔡吉摆了一道,但这位荀令君的眼光还是十分毒辣的。他一阵见血地瞧出以蔡吉的心气与女子身份绝不会去接手形如烫手山芋的汉天子,同样也不会愿意看到天子落入刘备、孙策囊中。否则蔡吉也不会在曹操身陷当阳的档口横插一杠,从而破坏刘备以曹操换天子的预谋。所以荀彧有关曹家势力迁出许都的提议对蔡吉而言亦不失为一种折中的选择。

事实上倘若蔡吉事先没有定谋,郭嘉极有可能会接纳荀彧的这一提议。但眼下蔡吉既已敲定将天子迁至襄阳,郭嘉自然也就不再多做他想,而是直接以婉转的口吻谢绝道,“嘉以为迁都一事,文若兄还是顺应人心为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