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乱世里的枭雄们之隋唐风云 > 第七章造反的根源性研究

第七章造反的根源性研究(第1 / 5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是为,官逼民反。

需要说明的是,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的结果,并不是消灭利食阶层,而是产生另一批愿意跟劳动阶层签定更宽松上贡协议的人群。这些人可能原本是原食利阶层的(比如唐朝),也有可能是由劳动阶层转化过来的(比如明朝)。

经过洗牌之后,社会又会达到平衡,然后等待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所以,与其说是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不如说是人性在推动历史前进。

为了举例说明,我们介绍三位皇帝。

在追踪李密的逃亡路线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现而今眼目下,天下的大势。

此时的天下,反抗的火焰已成燎原之势。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隋朝末年的各地义军共有一百八十六起,这些义军各据一方,少则数万,多的十余万,各有名号,如知世郎、阿舅贼、东海公、摸羊公、乞见敌、嫌头**、彻眷顽、不惜死等等,队伍还有番号,诸如黑社、白社、青社、胡社、忽云贼、忽律贼等等,这充分体现了起义军大无畏跟隋朝死磕的精神。

以数量和规模论,隋未的起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分析隋末为什么有这么多起义,则是一个严肃但又不能忽略的问题。

百姓为什么要造反?

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随时会掉脑袋的,被官军缉捕会战死,被俘虏了会送到菜市口斩头示众,跟别的山头火并会死,攻不下城池,抢不到粮仓还有可能会饿死,但到了某个历史时期,依旧有无数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投入到起义的大军中。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一对父子先后登上皇位,两位皇帝在位的三十九年期间,没有修大型标志性建筑(宫殿),不搞大型庆典(比如泰山),不致力于扩大国家财政收入,也不开疆拓土。对待外敌入侵,坚持只防守不主动进攻的政策,就像视察地方这样的工作也不常干((比如北巡下江南什么的)。按某种标准来说,可谓无所做为。

第三位皇帝显然要努力得多,登基才三个月,就开工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大运河之通济渠段。

第二年,皇帝陛下开始修建东都洛阳,与时同时,又上马了显仁宫项目以及邗沟整修工程,并大力发展造船业,营造大小各类船只数万艘。在边境,还对契丹用兵,取得大胜。

深究其原因,估计能写出一长篇大论,但中国人素来有智慧,重简洁,一句话使可以解释其原因:官逼民反。

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概可以分为两大阶层,一是劳动阶层,一是食利阶层(总头目一般是皇帝),劳动阶层自然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而食利阶层通过田赋,劳役,税收等各种手段从劳动阶层中获取一部分劳动成果。

一般来说,食利阶层都是少数派,他们获取得劳动阶层的一小部分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劳动阶层只交纳一部分所得而不会影响到生存。

就封建社会而言,交纳的多少决定了社会的和谐度,而底线就是生存线。

当食利阶层胃口大开,索求无度,劳动阶层在交纳上贡之后无法生存时,维持社会平衡的这种关系就会被打断,通俗点讲,当百姓家里最后一粒米被抢走,最后一位壮丁被拉走,再也无法看到生存的希望时,造反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