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枭臣() > 第1088章 应子

第1088章 应子(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荆襄会战之后,世人皆知南北对峙之重心转移到东线,”叶济尔手撑着扶手,站起来,走到长案前,将山东、渤海、黄水洋以及高丽半岛统统画在内,有着难以掩饰的仓惶,说道,“真是预料什么最坏,就来什么啊!”

叶济多镝、那赫雄祁也是心头沉重。

荆襄会战之后,南北双方的战略重心东移,是明确的。

淮东的水军优势明显,而经营多年的淮东、徐泗等地都在东线,从东线北伐有着西线难以比拟的优势,还能克服淮东军骑兵数量不足的劣势。

在荆襄会战过后,淮东军差不多有近二十万兵马陆续东移,填入寿州以东的防线,对北面之山东,展开强烈的进攻势态。

林缚将骑营、禁营军、崇城军、长山军、凤离军、淮东军以及海东行营军等马步军都归入陆军军种,分编“陆一”、“陆二”……一直到“陆七”序列;军以下的镇师、旅,则直接编“陆X”之后再编序数,方便军事参谋部能直截了当的掌握诸军兵马。

在陆军之外,又以“水一”代指靖江水师,以“海一”代指靖海水师、“海二”代指东南水师。这些都是林缚使淮东军国兵化措施里一些具体而微的细枝末节,也是要在传统将领及官员的心目里强化“海师”的地位,平衡海陆军种之间的地位。

眼下,军事参谋军直接掌握的行营及军一级军事单位有十个,下辖镇师二十六个,算上直辖的登海独立镇师,淮东野战精锐部队就有二十七个镇师。

另外,林缚还在枢密院下设提督诸郡兵备司,以孙敬堂为诸郡兵备提督,实际与地方郡司、府县双重领导地方兵备事务,将之前的府军以及一部分屯卒,统统编入地方治安部队。

以“兵备某某镇师”排序,每郡原则上只给予一个兵备镇师的编制,实际的兵额则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目前在提督诸郡兵备司之下,设有九个兵备镇师,但仅编有十四个兵备旅。

故而近半年来,北燕也视山东防务为重中之重,叶济尔也抱着病躯视察山东防务;锁海防线,归登州都督府冶领,仅是山东防务的一部分。

叶济尔常与北燕将臣称“中原人才济济”,实际施治军政时也是言行合一,其令叶济多镝治山东防务,整个防线构想,就是直接剥自当年李卓的“内线防御”思路。

整个山东郡以南中北三线划分,南线即鲁南地区,从鲁西南五湖区域、到沂蒙诸山南麓的沂州以及山东半岛的东南部莒县、即墨等地,长期都是双方之间的缓冲区。

随着淮东军主力的东线,淮东军对鲁南地区的渗透跟控制逐步加强。

北燕在山东防务的实际有限控制区域,是中线位置上,而泰、沂、蒙、昆嵛诸山在中线上构成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

林缚如此进行防务及兵备改制,也是方便军事参谋部与地方治安兵备事务隔离开来,以便日后

能将野战军较为彻底的转为国防军,这些新制也都以邸报的形式统统颁告天下。

也由于林缚在江宁大行新政、新制,西寺监及燕廷才能更为准确的掌握淮东的情报,更加准确的判断淮东的军事实力。

就眼下,将以董原、岳冷秋等人为首的河南六镇十四万兵马排除在外,国公府直接掌握的武备就超过四十四万人,其中六万人为地方治安兵备,马步水军野战精锐高达三十八万人,还没有将设于徐泗、寿州、庐州等地、多达二三十万之众的诸屯田辎卒计算在内。

既然林缚在“陆七”序列之下,直接编“第三镇师”,很可能就意味着,林缚派往海东的驻兵将提高到三个镇师的规模。这个问题比甄封、佐贺赖源渡海来与林缚密会,要严重得多、也要严峻得多,意味着林缚有意使淮东军直接参与高丽国的内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