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抗战惊雷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惨不忍睹的国*军伙食

第一百二十六章 惨不忍睹的国*军伙食(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其实,在中国人眼中,那真是见怪不怪。而直接的后果便是很多中国士兵敏捷度还可以,但体质差、体力差、持久力差,与日军对抗处于下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真的是地瘠民贫,没有足够的资源嘛?这只是一个并不主要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体制,在于是否努力。

八路穷,穷八路。但军队上下能同甘共苦,南泥湾、大生产、小米加步枪....那真是在绝境中杀出一条喂饱士兵之路,都是实打实的战略收益!(未完待续。)

如果按照现在三纵的兵力,以及所占领的地盘,甚至比计划的数量再扩充几千兵马,也是能够供养的。但三纵与其他抗日武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需要更多的资源。

仅以伙食为例,三纵官兵一天三顿饭,一稀两干,一周至少还有一次荤腥可尝,这就已经是中国*军队中非常高的标准了。

是的,没错!如果细研历史,翻开国*军饮食史,满篇只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一九三五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听着挺丰富的,但标准是标准,执行是执行,抗战时期,国×军普通士兵的实际主食分配为每人每天九两米。

这数字乍一听也不少,对于后世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都市白领来说,两天也吃不了这个份量。但对于每日军事训练、行军打仗、体力消耗惊人的战士来说呢?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国*军士兵平时的副食,用四个字概括——基本为零。什么罐头肉,干菜,想都别想。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要是啥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吃。这还是好的,大多数情况下连咸菜都没有,就是盐水泡饭。

更令人吃惊的是,实际抗战期间,国*军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据说,只有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以及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一天才能吃到三顿饭。其中第五军还是老蒋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这些说的都还是非战斗情况下,真正战斗期间国×军的伙食状况,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他们的战时应急伙食,一般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了。

正因为吃不饱、伙食差,国*军士兵是有啥吃啥,曾有外国人看到行军的中国士兵在枪上挑着死狗,并为此感到惊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