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汉武挥鞭 > 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

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据史籍记载,即便在五大精锐骑营中,也唯有皇帝刘彻的嫡系军伍虎贲骑营才专门设立了火器部曲,装备了大批加农炮和掌心雷,且还要由郎署和太尉府分别派员监管,以虎贲右监为首的诸多军律官更是每日进行点算查验,何时何处出现的损耗皆要记注在册。

在此等情形下,细柳骑营装备有少量掌心雷虽可理解,但主帅卫青的本意是要带大部队尽速撤离的,这意味各骑营的右监也要随行,尤是细柳右监不会留下断后,更不会跟着细柳左监领兵冲击敌阵。

倒不是大汉军律官们贪生怕死,而是他们的主要职守就是监察军律,纠举不法,尽最大可能避免军中将帅拥兵自重乃至通敌叛国,肯定是要跟着大部队走的。

即便细柳骑营的军律官们为了保障断后的袍泽性命,允许随军火器士动用掌心雷乃至分发给将士们,然中军的万骑细柳面对的是诸多战象和象兵,即便能隔着壕池往敌阵投掷掌心雷,但在敌阵大乱前,栾延真的敢下令将士们尽提马速,尝试越过壕池?

若是不然,在敌军大乱后,细柳将士们真能在马速不高的情况下,策马越过两丈宽的壕池,且迅速抢占被战象群撞开的城门?

况且今日要冲击敌阵是既定的军令,乌桓骑射早有心理准备,虽没料到会刚出营就要直接跃过壕池冲到城下,却仍是硬着头皮尽提马速,跟着率先冲锋的督战汉将往全冲了。

据后世史家推估,出城向汉军叫阵的百乘军队至多不过百余头战象,配置的象兵估摸只有千余人,即便一字排开,阵型宽度也不大,至少要远比其面对的三愈万骑兵来得阵势小,这意味着两翼冲锋的乌桓骑射越过壕池时,不会遇到太大的阻碍。

或许,这也是乌桓将士们为甚么甘愿蒙着头往前冲的原因,若是壕池对面有大队敌军防守,想策马越过两丈宽的壕池,那无疑是九死一生的,几乎等于用性命去填那壕池。

卫氏族志录事的本意,无非是为颂扬先祖卫青的功绩,不免带着颇重的主观色彩,对乌桓骑射在此战的作用仅是一笔带过,却极为明显的归功于中军的细柳将士,倒也不足为其,毕竟卫青时任细柳校尉。

故在卫氏族志对此战的记叙中,后世史家对前半部分没有太大争议,然对接下的部分,就存在着极大的质疑了,盖因写得太玄乎,太……蹊跷了。

会不会是乌桓骑射率先趁乱入城?

毕竟他们应是早已从两翼越过壕池的,奔驰到城门的速度应该会比前方有诸多阻碍的中军将士快得多!

“中军抵近敌阵,栾延命细柳将士投掷掌心雷,神雷轰鸣,敌阵大乱。战象惊而难驭,倾覆入池者重,更有返身奔突者,百乘门卒惊慌之余未及紧闭城门,象群奔突而返,撞门而入,惨遭踩踏者为数甚众,栾延遂领万骑细柳乘势入城。

吾(卫青)遥见此等情势,遂命全军出营,策马入城。

覆灭百乘,栾延当居首功,吾虽为主帅,却不敢窃功自居,若非栾延率部破城,吾已沦为败军之将,岂有日后荣景?”

后世史家对这段记叙存在着不少争论,迟迟没有公论。

掌心雷等新式火器在当时管制极为严苛,不但严禁流入民间,甚至在汉军中都没有大量装备,至少在两位亲王领兵侵扰巽加及侵入安息时,都没有动用掌心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