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阳光大宋 > 249、丁谓序、王曾跋

249、丁谓序、王曾跋(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普宁梁丰,天圣元年举开封举人第二,翌年殿试,举进士及第第三,时年不过一十九岁。少年扬名。曾有《越来草堂笔记》行于世,复有戏谑之言,成《西游记》诵于坊间。其才也厚,其性也飞扬。余始会之,以为脱跳,既喜亦戒之默存为上!先是,开封府功曹参军,既有协助治水之功,复有自择署官之法,皆为称颂。后半年,子自请治于地方,不以少年得意之形,不作县宰骄矜之态,留心政事,务本重农。每多观教化之功弊,思前人之未足,遂潜心治学,历览典籍。会之成此书,虽小辞,亦近大道也!

赞其语浅言深,村夫野老,稚子蒙童,靡不能会。是其为大功德也!要以为开蒙之本,教化雨露,使天下尽得圣贤之道,行三代之礼。用心可谓良苦,用法可谓得当。余心深慰矣!由是作跋,亦可权作心得也哉!天圣二年秋八月廿六日曾笔。”

王曾也作了一篇跋文,向读者介绍了作者梁丰其人,和丁谓异口同声地称赞了他的功劳,期望这本基础教育教材能够推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由于是特快专递,梁丰很快就收到回信,拿着两篇文章笑眯眯地翻之余,脸蛋有些红扑扑的,似乎流露出羞涩。他老婆冯程程觉得奇怪,这男人脸皮其实有够厚的,今日怎么反应不正常了?

“老公,你脸红啥?”

京城里的吵吵闹闹梁丰不管,他自回去做他的县太爷。刚回来他就分别写信给丁谓和王曾,附带寄上魏腾等人手抄的《三字经》文本,说明写书的本意,客客气气请提意见。顺便告知一声:官家欣然御笔题写了书名,两位相公能不能也给个面子,赏个序呀、跋啊什么的。

两个宰相都同他交情匪浅,当然要仔细他的新作。一之下,赞叹不已。难为这小子心系基层教育,能够总结大宋教育普及率不高的不足原因。这玩意儿虽说谈不上什么高深学问,也谈不上有多少文采,胜在好读好懂,容易普及。要是国家用它做了基础教材,推广民间。少说今后能识字懂理的老百姓要翻一番。

是好事,就要支持。于是丁相公欣然命笔,为他的《三字经》作了一篇序文。

“中华之盛,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前圣立言,浩然烟海。汗牛充栋,不足以容之万一。

惜前唐以降,五代纷纭,兵戈涂炭,文化几欲绝之。幸夫太祖兴于天命,膺兆姓之祉,开大宋之万代弘业,可谓兴矣!由是尽取前朝利弊,合为文治之功业,科举完备,制度堪称尽善。乃取《诗》《书》《易》《孝》《周》《礼》《仪》《孔》《孟》《春秋》《尔雅》共为十三经,垂衡以称量天下之士也!德谟洪烈,不亦伟哉?

然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苦海之舟。以桨楫泛于天地之间,何其穷也?学者不得其路,为人者不知其理,虽圣贤大义,能会之于一二者何?

今有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梁丰玉田,自请方命,为政临民。观夫民间蒙童入学之艰深,既叹不得其门而入,复叹天下兆姓空晓圣贤之名。不谙圣贤之道。乃发此愿心,作《三字经》以示。彼虽文不甚深,所记无过世间常理;语不求奇。所论正合兴衰之道。凡有礼节,无不载入,凡有楷模,并列供仰。是为天下蒙童亦或略识文墨者所能会也!

****??

余忝列中书,识见愧不及后子,尝试观之,复赞其能于小处见宏大,能集前贤之言行而追仰至圣。由是命笔为序,期以此经传,文被天下。凡普天之下,尽知昌隆之治,以至于尧舜之世也!天圣二年秋八月廿五长洲谓序。”

丁谓不吝笔墨,给了梁丰这本书很高的评价,而且自谦说见识不及这个后生小子。希望他的书能够启迪百姓,好让大宋能够达到尧舜的盛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