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新秩序 > 第0384章 两河轮战(五)

第0384章 两河轮战(五)(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五月初五,上党行营集中主力,兵分两路,由斡麻里率领八百骑兵南下至上东山后的山梁外,监视上东山后寨的宣武军,并寻机冲寨;赵原平率上党行营三个步卒营及李小喜所部八百人,由箭头出兵,在上东山前寨下列阵;应李都头的请求,河东军东阳都驻守箭头,适时提供支援。

无论是斡麻里的骑兵也好,亦或赵原平、李小喜的步卒也罢,都不是此战主力,真正的主力,则是三个后勤都。

两百步外,八架大型投石车沿着上东山前寨的缓坡外一字排开,巨大的臂杆套着皮囊,直指云天。随着后勤都军官的一声声命令,投石车的巨大臂杆在绞盘的绞动下,缓缓向后倒下,发出一阵“咯吱咯吱”的皮带摩擦声。

然后,猛然间,正中位置的投石车那根巨大的臂杆奋力扬起,皮囊中的石弹嗖的一声向前方抛射出去,砸在上东山前寨木栅前,将一架鹿角砸成粉碎。弹起的石弹向左前方撞过去,又将两外两架鹿角直接带飞出去。

四月中旬开始,进入河东的卢龙军上党行营在休整了五日之后,开始向上东山和高平地区的宣武军展开前期袭扰战。袭扰战以骑兵为主力,配属少量步卒,主要目标在于摸清丹朱岭南侧宣武控制区的敌军情况,总结敌军应变规律,了解敌军的战意和士气。

经过七天的袭扰和查探,上党行营对当面宣武军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驻守高平的是宣武军侯言所部,兵力主要分布在上东山和高平县城,其中上东山约有三千人,山坡上的军寨内有六百人左右,山后山梁下的军寨内有两千余人。上党行营在沙盘上将前者标注为上东山前寨,后者标注为上东山后寨。

高平城内的宣武军约在一万五千至两万人之间,上党行营估计,按照宣武军战兵、辅兵的配置,其中应当有五千左右战兵。根据河东方面安重诲的反馈,在丹朱岭东侧的桃山,还有一处军寨,其内驻有宣武军三千至五千人,这是用来抵挡壶关方向河东军的人马。

因此,宣武军侯言所部的兵力部署基本上就非常清晰了,以高平为后盾,向前方丹朱岭的东西两侧延伸出两个防御支点,卡住南北通道。

上党行营所面对的,就是上东山的三千宣武军,以及高平方面随时可能增援的兵力。但由于河东军壶关方向安重诲的牵制,高平方向能够用来支援上东山的兵力不会高于一万人,具体多少,还要看安重诲所部的牵制力度,但上党行营不予高估。

原因无他,这次南向联合作战,河东军的主攻方向在晋州,主力都在向晋州集结,就连潞州李嗣源统帅的番汗内外马步军,也抽掉了一大半兵力支援晋州。留在潞州的河东军,统共只有五六千人,其中壶关安重诲所部,只有以五百横冲都为主力的千余人。以这点兵力而论,自保尚且困难,何况进攻?

但赵原平和斡麻里仍旧想要进攻,他们的依仗就是两点,手上八百名骑兵,以及三个后勤都!

四月二十五日,长平村内的后勤都将各式大型攻击器械打造完毕;四月二十八日,各类器械以大车运抵寺庄;四月二十九日,幽燕旅和骑兵营由寺庄南下,前出至宣武军上东山前寨西北二里外的箭头,将这座废弃的古窑口占据。

四月三十日,在幽燕旅和骑兵营的掩护下,后勤都箭头紧急修建了一处前进营地;五月初一,装载攻击器械的大车进驻箭头,后勤都开始彻夜组装。

五月初三,箭头至上东山间平整出三条临时道路;同日,宣武军上东山营寨驻兵出寨袭扰,为幽州旅击退,宣武军折损五十余人,幽州旅战殁二十九人、重伤十三人、轻伤八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