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六百二十四章 木卫十

第六百二十四章 木卫十(第3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放眼全世界,您在天文学领域都首屈一指,在下不出国就能领略天文学大咖的风采,”高鲁说得很真诚,

“我过去在比利时留学,便喜欢上了天文学,回国后一直找不到如此设备优良的天文台。”李谕说:“我平时比较忙,正好天文台缺人,如果阁下喜欢,可以当个台长。”

“不不不,”高鲁连忙摆手道,

“台长还是院士先生做,我只要能摸到望远镜就心满意足。”

“那就做个代理台长,”李谕笑道,

英国人那边,则搞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核爆炸。梅西纳山脊战役中,英军在德军阵地下方挖掘了五千多米隧道,埋藏了445吨炸药,凌晨时引爆,睡梦中的德军被炸死2万人。

德军提前发现并做了防爆工作,但没想到英军搞得这么绝。但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因为年度大戏在俄国。

李大钊说:“我有些担心华工情况,欧洲大战如此激烈,要是北洋政府派的军队过去了,恐怕损失更惨重。”李谕说:“美国的士兵还要训练一年才能奔赴战场,可能根本用不着北洋士兵。”段祺瑞的确按照日军的模式组建了三个师,但他们直到一战结束还没训练完成。

聊了大半天,饭店端上来了饭菜。鲁迅对大家说:“这家店有道最近名动京城的‘总统鱼’,大家尝一尝。”李谕看着桌上那盘大鲤鱼,随口说:“很正常的菜,起的名字这么唬人。”鲁迅解释说:“这是新任的冯国璋冯大总统从北海、南海、中海中捞出来的,异常名贵。”蔡元培说:“三海里的鱼?里面不都是前清皇室和过去袁大总统养的嘛?”

“所以很珍贵,”鲁迅说,

“还有北洋政府发的薪水。”反正要不是李谕凭空出现,京师观象台的台长就是高鲁的。

当然了,要是没有李谕,京师观象台仍然只是个设备落后、形式大于意义的地方。

高鲁异常热爱天文学,三两句劝就顶不住:“多谢院士先生!此前我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工作了一段时间,天文台是法国人修建的,每天只能干些杂活。”李谕带他们进入天文台内部,那名清华学生忍不住道:“好壮观的望远镜!比徐家汇的大好多。”

“我似乎在清华学校见过你。”李谕说。高鲁随即给李谕介绍:“他叫余青松,今年就会从清华学堂毕业,赴美国留学。”

“难怪这么眼熟。”李谕说。余青松说:“不知道在美国能不能读个天文学专业。”实话说天文学是个相当相当冷门的专业,李谕穿越前,全国仅有十来所大学开设天文学专业。

“冯大总统听说这些鱼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就找商人捞了出来,卖到各家饭店,听说赚了好几万元。”李谕笑道:“这个总统当得太无趣,搞钱竟要从竭泽而渔的地方下手。”民国的总统没钱还没权,就图个名,黎元洪也就罢了,冯国璋是个实权派,当了没多久,就坚持不下去。

蔡元培拿起筷子:“我得尝尝三海的鱼有何不同。”品了几筷,蔡元培说:“味道没太大不同,但鱼真够肥。”——从北大返回的几天后,李谕在京师天文台又见到了一个前来拜访的学者,高鲁;随同的还有一名清华学校毕业生,两人都是天文学者。

高鲁是近代天文学家,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南京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首任所长。

“院士先生,您真把这座古观象台做成了现代天文台的样子!”高鲁兴奋道。

李谕说:“花了好几年,望远镜是从美国运过来组装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